返校后,“天才少年”的学弟学妹们在忙啥
发布时间:2020-08-31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转载)长江日报-长江网8月29日讯(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8月29日11时,刚返校的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大二学生孟兆阳、邹晓阳,在宿舍将行李收拾好后,马不停蹄来到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向学长、博士王玉西咨询一些学业上的问题。

孟兆阳(左)、邹晓阳。记者胡义华 摄

     8月29日,是华中科技大学本科老生返校报到第一天。此前,部分有科研任务的硕士、博士,根据相关规定报备后,经过许可,提前返回学校从事科研课题实验室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是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实施小班精英化教育,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扎实的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国际竞争力和领导能力的创新拔尖人才,打造国际化教学示范区。该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4个获准试点建设的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外景。记者胡义华 摄

      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其前身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为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2017年获批组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前不久,入职华为的“天才少年”张霁、姚婷,均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结构刚刚毕业的2016级博士生。华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资都是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的,最高档年薪达201万。

     返校开学了,“天才少年”的学弟学妹们,在忙些什么?8月29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近他们,零距离感受他们的生活学习。

  一步一个脚印学习,不会错

     孟兆阳和邹晓阳,是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大四学生,全班仅28人。作为全国首批国际化示范学院,他们是该学院第四届学生。8月29日8时许,这两位武汉籍的学子,来到学校报到后,抓紧回宿舍将一些被子搬出去晒,“让它们见见太阳。”在自己的家乡上学,孟兆阳说,其实挺好的,今年在疫情中,更感受到家乡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坚韧不拔的城市。而邹晓阳在2018年的暑假,曾去哈佛大学访学交流,“我看到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感受到那里的氛围,还听了老师讲课。”孟兆阳也是2018年去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围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进行交流,“开拓了视野,还去看了顶尖人才的工作环境”。

     邹晓阳说,很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大一、大二就开始配备导师,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大家就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努力。自己所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一些医学图像进行分析,针对今年疫情,通过人工智能方法,对肺炎CT进行诊断,“我希望将来能在医学人工智能方面作出一点贡献”。

     孟兆阳时常一副笑脸,谈起自己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他自信地说道:“‘天才少年’张霁师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尽管我们专业不一样,但盯准目标,努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不会错。”


孟兆阳(右)、邹晓阳(中),趁王玉西去实验室路上,咨询一些学业上的问题。 记者胡义华 摄

      孟兆阳和邹晓阳一起去食堂吃完午饭,便来到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向王玉西咨询一些问题,“学长,您觉得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天才少年’般优秀的博士生?”“您对于‘卡脖子’技术的攻关,有怎样的心得?”

  “我们的学生,近8个月没到课堂上上课,要尽快恢复学习状态。”孟兆阳和邹晓阳的辅导员李周密老师说,目前,在一对一摸排,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关心,有些学生刚开学马上就要考试,需要大家调整好心态,积极迎接31日的课程。

自律性强,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王玉西正在实验室忙碌。记者胡义华 摄

        8月29日13时30分,刚刚吃完午餐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016级光学工程直博生王玉西,又一头扎进F201办公室,开始了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学习和工作。王玉西今年28岁,是河南洛阳人,上半年在家并没有放松学业,通过每周的线上学术小组会议,与导师和同学开展学术讨论,汇报科研工作进展等等。导师夏金松也非常关心课题组内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情况,告诉大家平时要做好安全防护,遵守地方的防疫规定,同时要把握好在家期间的时间,多阅读文献。“上半年,还是耽误了一些实验工作,我们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王玉西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在办理相关手续后,提前返校,一头钻进实验室,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明年就要毕业了,必须抓紧。”

       从洛阳老家乘高铁返回武汉,王玉西在武汉地铁2号线上,听到广播播报“光谷广场站”“华中科技大学站”,觉得格外亲切,“我对武汉这座城市有感情,在这里生活学习七八年了。”王玉西说。“天才少年张霁、姚婷的报道,我们都看了,这是我们身边的榜样。”王玉西说,从他们身上,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目标要明确,确定计划,脚踏实地,做一个自律性强、执行力强的人。同时,还需要对外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思维会更活跃。当然,也需要把握好机遇。

       现在,王玉西每天从8时许进入办公室或实验室,除了到食堂吃饭外,一直忙到22时才回到宿舍,“累,也值得”。


宋多福。 本人供图

       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018级硕士宋多福,也在实验室忙碌。他说,“师兄师姐们都很优秀,能力强,他们背后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宋多福对自己的要求是,一步步走实,朝一个方向努力。

      明年即将博士毕业,王玉西对自己也有更多思考,眼下第一步,是把手上的一些实验工作、科研课题做好,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也要求我们每位学生能够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所谓顶天,就是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有论文,都要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所谓立地,就是要接地气,在实验室做的东西,一定要形成产品,真正走向实际应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做研究。”

       一排排梧桐树下,返校的华中科技大学学子,有的拖着行李赶往宿舍,有的放下行李后直接拿着书本赶到教室去自习,匆匆忙忙。

       时间,在他们眼里,弥足珍贵。



(编辑: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