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示范学院向我们姗姗走来
发布时间:2015-04-27    作者:赵睿   来源:校报编辑部    点击率:

学生实地参观WNLO光学成像平台

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成员与学院学生交流


■记者 赵睿


  4月8日下午,光电国家实验室A405教室,国际化示范学院2014级本科生的课堂上,30名学生正在体验着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原客座科学家Barry R.Masters教授和光电国家实验室付玲教授共同讲授的学院第一门国际化新课程《交际中的批判性思维》。


  也许你此前没听说过我校有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也不知晓它是个什么样的学院,为何叫国际化示范学院,和其他学院有何不同?但它已确确实实诞生在了华中大校园。


引智综合改革:全国四高校获准试办示范学院


  国际化示范学院,在我校也叫工程科学学院,依托光电国家实验室建设,是全国首批四所获准试点建设的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


  2012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启动“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旨在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引智综合改革,通过成建制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团队,打造国际化示范学院,探索创新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第一批获准试点单位为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我校和上海交通大学。


  2013年9月,考虑到光电国家实验室在引智工作、国际交流和多学科交叉等方面具备的特色与综合优势,学校决定依托光电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冀望实验室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引进高水平国际师资,采用国际通行的教学运行模式,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扎实的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及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走出去深入调研,不断明晰学院架构和发展定位;向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专家请教,向校领导、职能部门汇报交流,拿章程、绘战略地图、拟教学计划、编预算……学院寥寥几位工作人员“高速运转”,从无到有,逐步拟定、完善、实施着学院建设工作方案。


  期间,校党委书记路钢、校长丁烈云等校领导以不同方式参与、支持学院筹建。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也一直倾心注力,还挑起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工作担子。


  2014年6月,学院开始实体运作。9月,30名来自不同院系的大一新生,通过选拔成为学院的首批学生。


按国际标杆建设课程体系:新开20门课


  “对一个肩负‘国际化示范’任务的新学院而言,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如何建立国际化教学实验区。”学院副院长付玲说。


  学院成立之初,就将建设目标瞄准国际顶尖院校,坚持按照国际标杆进行课程建设,引进国外师资,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学生今后的深造发展能够与国际顶尖院校无缝对接,“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做到让学生感觉除了地理位置不同,就像在国外顶尖院校读书一样”。


  副校长骆清铭带领付玲、杨海斌两位副院长多次调研、对比分析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知名大学的本科工程教育,最终决定高度整合原有课程,新开设20门国际化课程。教务处处长郭兴蓬等也多次深入学院调研,支持学院将学分大幅缩减至145.5,其中包括人文、通识、学科、专业课程107.5学分,实践教学17.5学分,两课20.5学分。每门国际化课程按标准成立教学团队,由校内本科教学经验丰富的责任教授牵头,联合至少一名外籍专家进行授课,实施全英文或双语教学。


  记者细查学院课程培养计划,《大学英语》课程未见其中,《科技写作》《交际中的批判性思维》等课程跃入眼帘。提升英语应用能力项目训练、暑期海外培训、海外毕业设计……也跃然纸上。


  “《计算机技术基础》一门课就整合了原来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等四门课,《光学》课程也整合了原来的《应用光学》《物理光学》两门大课。面对挑战,学院师生都充满压力但也充满期待。”付玲说。


  课程整合会不会给老师、学生带来更大压力?


  在《交际中的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节课上,Barry给学生布置了100多页的全英文学习资料。在他看来,给学生留更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进行预习。”张睿哲同学说,“大量的课外作业,同学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计划”入选者、学院教学执行委员会主任李洵教授认为,以国际化视野进行课程建设,课后任务较重,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压缩课程后,老师的讲授一样要覆盖各知识点,这会促使老师更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实验,更主动地参与课程建设,这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更多挑战。


  Barry来校了解了学院的课程体系后笑言:“The SES (School of Enigneering Sciences) program is harder than hell,but the reward is greater than heaven(学院的培养计划苦比地狱,但回报堪比天堂)。”他认为,现在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但是回报是终身受益的。他的看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


个性化领航:大一即1:1配导师进实验室


  为学生1:1配备学业、专业导师,光电国家实验室10余个科研平台对学生开放……即将出台的学院导师制实施管理办法给学生们带来了新的憧憬。该办法将规定:本科生一、二年级配备学业导师,二年级下学期期末分专业方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或生物医学工程)后,再配备专业导师。


  杨海斌说,如何实现教、育并重,以及个性化培养,学院想了很多办法。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快速提升本科生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思维,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学院结合小班精英化教学为学生1:1配备导师,让导师真正成为学生大学生活的领航人,让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启蒙的阵地,使学生在未来更容易与国际接轨,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按照该办法,学业导师将注重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以辅导为主,做好科研启蒙工作,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专业导师重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完善学生专业研究的方式、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培养英语口头报告的能力,负责学生毕业设计,帮其联系毕业设计的海外指导老师。


  该办法还在起草调研中时,光电国家实验室的“科研达人”便纷纷响应,表示支持。


  “青年计划”入选者唐江教授回应:“该导师制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工程学院的学生真幸福啊,精雕细琢,仔细培养。关键也看学生的态度,自觉性。”


  “青年计划”入选者国伟华教授说:“我读大学时就很向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导师,现在能帮孩子们实现这个梦想,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我很支持也很开心,欢迎他们加入我的实验室。”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张智红教授还为此提出了四条建议,并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尽己所能优化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面对即将迎来“私人定制”的导师,孙树同学很是期待:“我希望我的导师很牛,能在他的实验室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这样我就很满足了。”


拓宽国际实践视野:把毕业设计搬到海外


  3月24日,对许阳、骆依林、李昀阳来说,是个开心的日子。当天的主题班会上,他们3人获得喜讯:他们每人将获得学校、学院的全额经费资助,于今年暑假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交流。


  得知消息后,许阳第一时间便投入到准备中,加强听说能力、了解美国文化。他说,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但是一想到能体会美国顶尖学府的教学方法,走访旧金山当地的知名企业,就觉得很兴奋。


  王志战来自材料学院。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里有令人向往的实验室、有与国际学者交流的机会,好高大上。”


  “拓宽国际视野就要真正走出去,学院将把学生的毕业设计搬到海外去做。”付玲介绍,到2017年,学院的首批30位学生将被送至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进行约6个月的毕业设计和项目训练,学院按1:1配套经费支持。此外,教务处、国际交流处与光电国家实验室也将联合打造学生多渠道、多层面赴外交流项目。


  下一步,学院还计划协助学校推动、落实与国际一流高校的教师互派工作,在办好国际化学院、培养好国际化人才的同时,推动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原文链接:http://news.hustonline.net/article/94039.htm

(编辑:宣传部)